孩子总要打一顿才老实?
有些家长说自己的暴脾气是被孩子逼出来的,生孩子前就发誓要做一个不生气不打不骂的好母亲、好父亲,可是有了孩子以后,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。
有时候跟孩子说了N多遍的事情,孩子还是不记得,让他不要在餐厅里跑来跑去,就是不听话,在餐厅里吼很大声都治不了他,最后只能一把拽过来踹一脚,才老实坐座位上。本来公共场合想做一个淑女的妈妈,一瞬间变成了要吃人的母老虎,要多无辜有多无辜。
相信不少家长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规矩也立了,要早点睡,不能一直看电视,看电视不能离太近,不可以无缘无故打人,说了这么多的“不可以”,孩子犯错该少了吧?可是还是那样。
本想跟孩子好好沟通的,但是孩子不听劝,用撒娇的方式软磨硬泡,行不通时又开始找理由找借口,让你同情他,再行不通,就开始哭喊着撒泼打滚。
发现没?孩子满足自己的任性时,是有一个过程的,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试探,他在试探你的底线。
当你忍无可忍的时候,只能打他一顿了,他才知道这次的任性行不通,整个人也就老实了。但是爸妈心里的怒火却止不住,先开始会自责,后来觉得孩子就是欠打。
其实,孩子不打不听话的问题就在于他不知道爸妈的“底线”。
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听话,就是因为不知道父母的底线在哪里,所以,孩子就默认父母情绪崩溃时便是触及了底线。
也许你会说,我的底线很明确啊!早睡早起不磨蹭,不打人不骂人等等这些要求,这就是我对他要求的底线啊。
是,你知道你的底线是什么,但是孩子不清楚,因为你表现的可能不够明显,你的底线含糊不清。
怎么样的表现就是底线含糊不清呢?
那就是说一套做一套,言行不一致。
《育儿大师》有一期里有一个“假小子”果果特别能拆家,在家各种糟蹋东西,玩具扔一地、地上洒上水、纸巾全部抽出来不用、拿妈妈的化妆品乱涂乱画。妈妈怎么说都不管用,因为这个才带着果果上节目,
而果果爸平时工作忙,很少回家,但每次回到家看到这样的场景,直接把果果扔进厕所关起来,果果才能老实一会儿。典型的说多少遍都不听,关起来才能安生一会儿的熊孩子。
育儿专家在观察妈妈和果果相处的过程中发现,果果妈不是不管孩子,她也会说教,但是她说的方式不对。
果果在客厅自己玩,把妈妈新买给她的衣服用彩笔画的乱七八糟,妈妈过来唠唠叨叨,说不可以,怎么能画成这样,这还能穿吗?果果却说自己会穿,妈妈听到竟然嘴角上扬笑了起来。
果果也全程笑眯眯的一点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何不妥。
育儿专家发现了妈妈的这一点,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问题。因为她在骂孩子的时候,脸上的表情是有点微笑的,就算跟孩子严肃地说不可以,但是孩子软磨硬泡卖个萌,当妈的立马就心软。可以说妈妈心里有杆秤,知道孩子哪里不对,但是却在管教的时候态度不明确。
专家分析果果妈属于溺爱孩子的那一种家长,说她有底线,但是她的底线可以随时调控,这就让孩子感觉她没有底线,所以她管不住孩子。
也许你会觉得你一点都不溺爱孩子,可是在孩子的一些问题上,你总是一再妥协,没有说到做到却不自知。
举个例子,晚上哄孩子睡觉,十点前必须睡觉,到时间了,嘴上不停地唠叨“到时间了,该睡觉了”,但是却一直在跟孩子继续玩着抛球游戏,孩子继续嘻嘻哈哈。
孩子说:“妈妈我要听个故事再睡。”
妈妈立马回答:“好!”
可是讲完故事了,孩子还不睡,又说了:“妈妈我要喝水。”
妈妈又立马跑去倒水端过来。
磨磨蹭蹭一看表,晚上十一二点了。
这个样子的底线,是底线吗?
这跟那位溺爱孩子的妈妈没有多大区别,因为你的孩子反过来用你立的规矩在要挟你了。
于是得寸进尺,但是又会看妈妈脸色,非要妈妈发火抽他了才知道:“嗯,妈妈打我了,她发火了,做完这些就是妈妈的底线了,我该躺好了。”于是第二天如此,第三天还是如此的磨人不睡觉,规定的十点,每次都磨到十一二点。
你立下的规矩,需要明确的底线来兜住,否则都是白费功夫。
如何明确底线?
在你情绪崩溃前就要死守住
就像前面举的例子,孩子睡觉前要玩一会儿,要听个故事,要喝口水,要上个厕所等等,那么这些事情,在你立规矩的时候都要考虑到,明确这些事情到点之前就都让孩子做了,到点之后是不被允许的。
可能你觉得严格了,自己执行起来都有些难度,那你就放宽自己的底线,这也是可以的,但是你要知道你的崩溃点是什么,只要在那之前守住了,那就是你的管教能力。
你的规矩设定的要符合实际情况,这样自己能执行,严于律己,孩子也能服从管教。所以,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,而是自己管教时的执行力不足。
温柔而坚定
之前有写过教育孩子时要做到“温柔而坚定”,可是大部分“说了不听,打了才算”的孩子,他们的家长既不温柔也不坚定。不坚定的立场受不住自己的底线,最后还要打孩子一顿出出气。这样的态度,孩子能服气吗?
所以温柔而坚定不是做不到,首先坚定你的态度,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,这次不允许,下次当然也是不允许,不能心情好了可以放纵一点,心情不好了就抬高底线。当你的底线固定了,态度坚定了之后,温柔是可以做到的。